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|热点评
时间:2023-03-23 18:44:55 来源:万年历
寒食节的来历
(资料图)
寒食节,又称熟食节、禁烟节、冷节。它的日期,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,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。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就是禁火,不许生火煮食,只能吃备好的熟食、冷食,故而得名。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。清明节则形成于唐代,盛行于宋代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,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,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,清明之日不动烟火,只吃凉的食品。
寒食节的源头有二。其一是周代仲春末禁火的习俗。古人因季节不同,用不同的树木钻火,有改季改火之俗。而每次改火之后,就要换取新火。新火未至,就禁止人们生火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炬氏》云:“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。”禁火期间不能举炊,须得预先准备好食物,以备禁火期间食用,这种食物即所谓“寒食”。
寒食节的另一个源头,是春秋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之推的习俗。介之推乃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(后为晋文公)流亡时一位忠贞的追随者,后为火焚,举国哀痛。《荆楚岁时记》云:“介子推(即介之推)三月五日为火所焚,国人哀之,每岁春暮,为不举火,谓之‘禁烟’,犯则雨雹伤田。”
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
相传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,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,申生被逼自杀。申生的弟弟重耳,为了躲避祸害,流亡出走。在流亡期间,重耳受尽了屈辱。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子,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。只有剩下几个心耿耿的人,一直追随着他。其中一人叫介之推。
有一次,重耳饿晕了过去。介之推为了了一块肉,煮熟后献给重耳吃。19年后,重耳回国做了国君,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。
晋文公执政后,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,惟独忘了介之推。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叫屈。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,心中有愧,马上差人去请介之推上朝受封。但介之推坚辞不就。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。可是,当晋文公来到介之推家时,只见大门紧闭。介之推不愿见他,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(今山西介休县东南),宁愿过隐居生活。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,没有找到。于是,有人出了个主意说,不如放火烧山,三面点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时介之推会自己走出来的。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,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灭后,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。上山一看,介之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。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哭拜一阵,然后安葬遗体,发现介之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,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。掏出一看,原来是片衣襟,上面题了一首血诗:
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柳下作鬼终不见,强似伴君作谏臣。倘若主公心有我,忆我之时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无愧,勤政清明复清明。
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,然后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。为了纪念介之推,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“介山”,在山上建立祠堂,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,晓谕全国,每年此日禁忌烟火,只吃寒食。走时,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,到宫中做了双木屐,每天望着它叹道:“悲哉足下。”“足下”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,据说就是来源于此。
第二年,晋文公领着群臣,素服徒步登山祭奠,表示哀悼。行至坟前,只见那棵老柳树复活,绿枝干条,随风飘舞。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,像看见了介之推一样。他敬重地走到跟前,珍爱地掐了一条枝,编了一个帽圈戴在头上。祭扫后,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“清明柳”,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。
以后,晋文公常把血书放在身边,作为鞭策自己执政清明的座右铭。决心勤政爱民,励精图治,把国家治理好。从此晋国的百姓安居乐业,对有功不居、不图富贵的介之推非常怀念。每逢他的忌日,大家以禁烟火来表示纪念。还用面粉和着枣泥,捏成燕子的模样,用杨柳条串起来,插在门上,召唤他的灵魂,曰“之推燕”。此后,寒食、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。每逢寒食,人们即不生火做饭,只吃冷食。在北方,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麦糕等;在南方,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。每届清明,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,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,以示怀念。
在寒食节的形成及传承过程中,这种说法逐渐占据主要地位。一些地方寒食节还要在介之推庙中举行祭祀仪式。祭介之推的仪式,以晋国故地今山西一带最为隆重。该地区的人民从战国到三国的漫长历史时期,寒食禁火的时间竟长达一月之久。至三国时,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间寒食禁火一月的旧俗,规定寒食三日,此俗从此相沿成习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大致有这样几种:糖稀(故名“饧”)、麦粥、糯米酪、麦酪、杏仁酪、鸡蛋以及搅拌了盐醋的生菜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游戏项目主要是斗鸡和斗鸡蛋。南朝梁时宗檩《荆楚岁时记》云:寒食“斗鸡,镂鸡子(鸡蛋),斗鸡子”。隋《玉烛宝典》云:“此节城市尤多斗鸡斗卵之戏。”斗鸡之俗直至现代仍传承于民间,斗鸡蛋的习俗却失传了。隋代及其以前用于碰撞争斗游戏的鸡蛋,是一种经过染色、雕镂的鸡蛋,古名“画卵”。画卵,主要是在蛋壳上染以蓝、红等色,形成美丽的图案。画卵、雕卵之俗产生于战国时期,如《管子》云:“雕卵熟斫之,所以发积藏,散万物。”隋时人们除将画卵用于游戏外,还把它作为节日期间互相馈赠的礼物,或置于盘俎,供于案几,作为节日特有的摆设装缀。
寒食节至唐代仍为一个较大的节日,当时诗人留下了不少咏寒食节的诗,如温庭筠《寒食节日寄楚望》云:”元稹《连昌宫词》云:“初过寒食一百六,店舍无烟宫树绿。”沈佺期《岭表寒食》云:“岭外逢寒食,春来不见饧。洛阳新甲子,明日是清明。”唐宋时,寒食节要举行一些游戏、竞技活动和扫墓祭祖,如《唐书》记云:“开元二十年敕,寒食上墓,占L经》无文。近代相传,寝以城俗,宜许上墓同拜扫礼。”《岳阳风土记》载:“春社后,遇号天色,往往相继上山,州人所为拜扫也。至寒食而止。”这些活动实际上均是从三月上巳的春嬉和祓楔、招魂活动借取或变化过来的。唐代以降,寒食节地位日趋式微,仅有节令食俗一项采取若千变型的方式,传承于民间。
寒食节吃冷食
清明时节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,是人们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时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、荡秋千、踢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,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,有滋有味。
寒食节亦称“禁烟节”、“冷节”、“百五节”,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,清明节前一两日。是日初为节时,禁烟火,只吃冷食。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,并受其影响,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、踏青、秋千、蹴鞠、牵勾、斗卵等风俗,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,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。
标签: 寒食节的历史与传说
最新文章推荐
-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的历史和传说|热点评
- 世界热门:Vidda 4K三色激光投影C1S入藏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
- 全球视点!平安私人银行企望家韩啸:践行具有积极意义的苦行主义
- 厦钨新能(688778)3月23日主力资金净卖出1568.18万元 即时
- 【全球独家】青海一季度农牧业生产实现良好开局
- 3月22日首秀 腾势第三款车型定名“N8”
- 4s店旧车置换新车流程需要几天(去4S店用旧车置换新车划算么)
- 【世界报资讯】摩挲的意思是
- 当前关注:农业银行12点到2点能办卡吗
- 义剪走进敬老院志愿服务暖人心
X 关闭
资讯中心

2022-08-15

2022-05-20
2021-10-18

2021-10-18
X 关闭
热点资讯
-
1
杏花绽放催热“赏花经济”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
-
2
上海籍阳性夫妻内蒙古密接、次密接者出现初筛阳性情况
-
3
内蒙古二连浩特:市民非必要不出小区、不出城
-
4
重庆一名潜逃24年的持枪抢劫嫌犯落网
-
5
销售有毒、有害食品 郭美美获刑二年六个月
-
6
陕西新增6名确诊病例1名无症状感染者 西安全面开展排查管控
-
7
《加强建设中国风湿免疫病慢病管理》倡议书:建立基层医院独立风湿科
-
8
游客因未购物遭导游辱骂?九寨沟: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
-
9
郭美美再入狱!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获刑2年6个月
-
10
2020年黄河青海流域冰川面积和储量较十年前缩减
-
11
5名“摸金校尉”落网 内蒙古警方破获一起盗掘古墓葬案